該區去年共完成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.09億元,完成年度計劃任務的142%。目前,大西南臨港工業園區基本完成“四縱兩橫”路網建設,水電、通訊、排污等配套基本覆蓋入駐企業。東灣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在日益完善。
廣西防城港市昌海木業有限公司2013年初入園,考慮到年產值沒達到2000萬元歸列規下企業,港口區從其開始,就給它設定一個規上的目標,并從各方面予以培育和關照。在建設過程中,為企業向自治區爭取到中小企業專業扶持資金70萬元,同時協調相關部門融資,向銀行貸款3500萬元;爾后還組織人員外出幫企業招工。項目因而得以快速建設,原本要1年工期建設,結果只用7個月就建成,并于當年10月投產,當年實現產值1.2億元,成為一個當年開工、當年建成、當年投產、當年見效的成功典范。而像類似在規下水平徘徊的企業或目標項目,然后通過服務提升成功進入規上行列的,全區全年共有8家。目前,該區規上工業企業為58家,其中百億元產值企業2家、十億元7家、億元35家。
不獨如此,該區還以中小企業服務中心、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等企業服務機構為平臺,拓展服務的深度和廣度,為企業提供“保姆式”的全天候服務。
2013年,在政府的引導和指導下,港口區工業企業加大對新產品開發的投入,企業解決行業核心、關鍵技術的能力逐步提高,形成了一批具有原創性、高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。盛隆公司主導起草的廣西首個鋼鐵類地方標準《鋼筋混凝土用耐腐蝕含鎳鉻帶肋鋼筋技術規程》自2013年1月31日開始實施,對推廣應用耐腐蝕鋼筋、推動廣西乃至全國鋼鐵行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。
“將企業生產中的廢棄物‘吃干榨盡’,才是我們港口區發展工業的最終目的。”港口區區委書記梁宗勇說。
不只是為了降低高能耗,更多是為了企業效益。為此,他們從項目引進開始,到產品生產進入市場,環環相扣,步步窮追,無縫延伸,緊扣拉長產業鏈的主題,確保徹頭徹尾地“吃干榨盡”。繼盛隆冶金、中冶十九、雅美好飼料、中一重工獲高新技術企業認定,2013年該區又有華欣建材和中能生物2家企業獲得認定,全區已有高新技術企業6家,居全市之首。
來源:中國水運網